王恩铭
富饶之国与民族性格
任何一个去过美国的人,无不为她富饶的土地、丰裕的物质和富足的人民而敬叹和羡慕。随便去访问一个小城镇,随意去哪一家作客,人们都有一种“美国人富得几乎都快冒油“的印象。
也许是美国过于富饶的原因,也许是美国
人过于富足的原因,美国人在消费资源上大手大脚,浪费现象在美国十分严重。为此,普通民众把美国称作“爱扔东西的国家“(a “throw-away” country),专家学者则把美国的富饶与美国人的民族性格联系起来,认为前者一定程度上塑了后者。
不用说,美国的富饶首先指的是她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美国的本土面积为三百多万平方英里,再加上阿拉斯加、夏威夷等北美大陆以外的领土,美国的国土总面积在全世界名列第四大。当年欧洲移民来到这块富饶北美大陆时,大陆上仅居住着一百多万印第安人。这些印第安人既没有足够的人,也没有足够先进的武器把欧洲移民赶走,所以,这块地上地下到处是宝的土地就轻而易举地被欧洲移民占为已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人在获取丰富的自然资源上,可说是得天独厚,福星高照。
当然,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只是为国富民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而已,它并不能成为财富本身。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还牵涉到许多其他因素,如生产力、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因为我们这里着重讨论富饶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将主要探讨一下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如何对美国民族性格之形成产生作用的。
我们知道,欧洲国家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期,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物质享受都是受世袭制保障的,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他是否有权利拥有财富。富人把拥有财富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对物质财富很少关注;穷人把一贫如洗也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出身过于卑贱,以致没有拥有财富、出人头地的丝毫希望。在这样的国家里,自然资源再丰富,普通民众也难以富裕起来,因为它们仅供一小部分贵族阶级享用。
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民主和平等的国家里,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多少与他的出身无决定性的内在联系,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而言能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拥有,财富因而也能较广泛地分散在民间,而不是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此外,由于美国人历来强调机会平等,美国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程度比较高,那里富人与穷人的界线并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富人也许会很快变成穷人,穷人也许在较短时间内变成富人。正是因为社会地位并非永久不变,也正是因为物质财富有丧失的可能,美国的各个阶层都尽力获取更多的财富,以保护维持或提高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学者指出,美国人之所以花如此大的精力追求物质财富,与其说是出于贪得无厌之心,还不如说是心里没安全感的表现。因为大家都在通过财富积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一个人不去努力拚搏,其社会地位就不会改进,其安全感自然也难以建立。这样,当全民族失都具有这种紧迫感和不安全感的时候,大家就都会投身到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中去,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财富。
应该承认,只有在机遇多、且机遇相对平等,以及社会地位变动比较容易的社会,人们才会养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人们才会产生不安全感,并把这种不安全感化作推动自己去奋斗、去搏击的动力。一个机遇不多,或者机遇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是难以产生竞争意识的。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美国属于前一种情况,所以,她的经济发展得快,她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这样一个“丰裕社会“是丰富的自然资源(“硬件“)和富有创造力的社会文化观念(“软件“)之有效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结合过程中,竞争意识、平等机遇、发财致富、个人创新、自我依赖、乐观态度等美国人的民族性格逐步形成和不断强化。所以说,“富饶之国“帮助铸造了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反过来作用于“富饶之国“,使之变得更加富饶,更加强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利坚民族一味追求富饶,美国人一味追求发财致富,美国几乎从上而下都把物质成功当作一种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国家和他们自己本身。在美利坚民族性格中,财富不再是获取幸福的手段,而是幸福本身,因为拥有财富既是勤奋工作的动力,又是努力拼搏的奖励。除了民主和自由等观念之外,美国人最感骄傲的另外两样东西是:(1)有能力生产出世界上最丰富的物质产品;(2)有能力维持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
|